当前位置:尊龙凯时 > 教育动态 > 特色课堂 >

促进高中生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尊龙凯时

来源:大洼高中 日期:2020-09-29




      课间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面临着紧张的学习压力,日常体育活动时间有限,高中生每周仅有两节体育课,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或体育课与考试冲突,可能一周一节体育课也得不到保障,每周安排的体育课不能够满足学生运动技能形成、娱乐、健身以及释放学习压力的需求,课间体育活动成为弥补体育课活动不足的重要途径。了解学生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状态,查找课间体育活动存在问题,对于提升学生课间体育活动质量,保障学生课间体育活动安全,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中生     课间体育     学校体育  

1、高中生身体素质发展及体育活动特点
      高中生(15岁~18岁)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逐渐进入平稳发育并不断成熟时期,高中阶段是强加体魄、提高运动专长、促进健康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仍处于自然增长阶段,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可以明显提高,积极地身体锻炼能有效改善学生心肺机能和身体形态。通过普通学生与体育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比,体训生在心肺耐力、力量素质等方面占有显著优势。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但是高中生面临紧张的高考学习压力,文化课学习时间长,早起晚睡,睡眠时间得不到保障,在《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状况调查白皮书》显示,13~17周岁青少年睡眠时间严重缩短,超睡眠时长低于6小时的占比高达81.2%。体育活动时间更得不到保障,高中生紧张的升学学习压力,做不完的习题,学生除了大课间,其他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几乎为零,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2、学生体质现状亟待提升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指出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场地和锻炼时间,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但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是不容置疑的事实。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3%。近年来,学生在参加体质测试或运动会出现意外事故屡有报道:“重庆市南开中学的校运动会正热火朝天地进行,15岁的高一女生小徐终结在跑道上”,“江苏大一新生小杭在1000米长跑测试时倒地,经抢救无效身亡”;“在1000米体测当中,沈阳的初中生小赫仅跑了80米便突然倒下”,学生体质现状亟待提高。

3、国内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相关研究
      全民健身计划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虽然各地区学校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或组织校园体育俱乐部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但在体育活动组织过程中,存在组织力度、师资及场地设施保障等问题。在《对江苏省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初步探析》一文指出,目前江苏省不同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等因素,各学校在组织形式及活动内容上存在差异。文章指出体育大课间存在体育活动实施的时间较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选择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带有盲目性等问题。《周口市农村初级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的研究》一文指出,大课间活动存在地方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对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不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受场地、器材设施、体育师资的限制,活动内容项目单一缺乏新意,在活动组织开展方面,“活动开展缺乏组织管理人员,组织监督和考评奖励不完善是导致活动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

4、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较少,日常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两节体育课和平时大课间活动。通过调查走访盘锦市各中小学校,当前本地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较为顺利,各校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各学校依据场地设施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及本学校特色体育文化需求有序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课间活动,基本保证学生大课间的体育活动需求。但有的学校在组织过程中,过度强调学校体育文化特色,舍本逐末,在组织过程中过度强调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与相互竞争的意识、浓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严明的纪律意识。华而不实,注重形式而忽略体育的本质功能,组织效率低,组织集合准备时间较长,学生真正运动的有效时间短,运动后心率没有较大波动,运动强度跟不上,起不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这种集体体育运动项目组织形式相对单一,同一运动量难以保证所有同学体育运动量需要。对于体能素质相对好的同学,同样的运动量得不到锻炼的效果。

5、促进高中生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建议
      综上,学生体质状况呈下降趋势,高中生面临严峻的学习压力,学校和家庭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轻视学生体质发展,学生睡眠时间与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体育活动意识淡薄,课外体育运动方法不科学,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平时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面对突如其来的体质测试,运动负荷突然增加,心脏功能难以适应,在比赛中出现缺少自信、担心等问题,甚至出现测试或比赛中意外事故的发生。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除了重视体育课堂教学之外,课外体育活动应引起重视。

5.1 家校联合,积极鼓励
      增强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良好的身体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保证。学校应积极组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按时组织大型运动会,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任课教师不得占用体育课,保障学生课间休息时间,适当延长午餐、晚餐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运动。

5.2 科学锻炼,养成习惯
      体育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传授运动技能,还应讲解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育安全意识,增强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科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适当增加课间操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让学生出出汗,真正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学会制定个人运动处方和体能监测方法,学会按照体育活动主观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课余时间安排专业体育指导员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活动指导,使之坚持体育锻炼,形成体育运动的习惯。

5.3 积极预防,防患未然
      学校增大安全与急救知识培训力度,增强校园急救意识和能力。组织体质测试或运动比赛时应提前了解学生身体状况,有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情况不予测试或参赛,做好应急方案,安排专业校医人员和急救设备,做好应急准备。

参考文献:
1.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沈建华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对江苏省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初步探析【j】.都东,李强,朱乔.体育科技. 2010(4)

网站地图